春回大地,万物更新,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跃动在上海植物园的盈盈绿意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任务卡找得最快!”“我找到的植物最多!”“我是我们组第一个举手发言的!”……手持“九宫格探索任务卡”,孩子们先在自然导师的带领下认识园区中的自然物,又来到附近的社区开启自主探索之旅。短短半天,原来对灌木、蕨类、藤类植物一窍不通的“小毛头”们分享起来竟头头是道。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眼下,青少年自然教育正在各地蓬勃兴起。通过将课堂“搬”进自然中,课本里的绿水耕牛、荷风竹露、麦覆陇黄成为身边风景,一次次科学系统的观察、记录增强了孩子们对自然的认知,更让他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建立自然与人的联结。
自然教育蓬勃兴起
三月的一个周末,6岁的北京男孩坤坤和他的9位队友在大地的复苏中感受生命萌动。跟随自然导师的脚步,他们在森林里探秘、观鸟,还进行了独一无二的自然艺术创作。孩子们欢欣不已:“你闻,空气里到处都是小草萌芽的清香!”
8岁的女孩文文最喜欢的则是“植物园探秘课”:“那里有好多漂亮的花,老师会告诉我们那些花怕不怕热、都喜欢什么!”
开在绿水青山间的课堂让孩子们雀跃不已。如今,像坤坤、文文父母这样为孩子选择自然教育课程的家长正逐渐增多。相关数据显示,自2019年首届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参与各类自然教育实践的受众年均近千万人次,各类自然教育机构迅速发展至近2万家。
是什么点燃了家长和孩子们的自然教育热情?
“我们的下一代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我很怕她在城市的高楼林立中丧失了对自然的感受力。”促使文文妈妈下决心带孩子走进自然的是孩子对于周遭事物的淡漠:“她会问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是怎么产生的,但觉得水龙头一打开就哗啦啦流水是理所应当;她知道大熊猫、金丝猴这些课本上的保护动物,却会和同伴嘻嘻哈哈踩死小区里的蚂蚁。”
这折射出曾一度“去自然化”的城市里“自然缺失症”的蔓延。
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的这种现象,揭示了当代孩子在电视、电脑、网络游戏、智能手机等高科技包围中,丧失了与自然亲近的本能,导致了一系列心理与行为上的问题,给教育者们带来很大震撼。1990年以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做了自然教育的相关尝试,如德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必须将教育作为森林公园的一项基本功能”、日本提出“充实青少年野外教育”等。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自然教育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环境教育、森林体验、野外教育、户外探索等。概念虽然纷繁,其指向却是一致的,都是呼吁更多人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去认识一朵花、一只鸟,或是几片苔藓,去更深层次地了解生命、建立更好的生活态度。”北京市园林绿化宣传中心主任马红告诉记者。
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健看来,除了年轻家长对“自然缺失症”的警惕之外,相关政策的完善也为青少年自然教育的爆发式发展提供了空间:“近年来,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林草、旅游、教育等各类‘十四五’规划,都对自然教育、自然体验、自然游憩等作出了明确部署。加之‘双减’政策的出台,孩子有了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这些都为自然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与自然的亲近中学会柔软与共情
春日里的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机盎然。半山腰的油松林经过疏伐变得舒朗透气,野生的多花胡枝子、小叶鼠李、绣线菊等花灌木渐渐冒出了嫩芽。一条由废弃木桩、树皮、石子铺就的800米长的自然观察径镶嵌林间,沿途有“野花大搜索”“护林员小测验”“鸟巢小座”等17个游戏项目,通俗易懂又充满趣味。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调研显示,游客在此停留的平均时长达到了45分钟。
“随着生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22年北京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4.8%,丰富的生态资源不但为北京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绿色生活空间,也为自然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优质场域。”马红介绍,目前,北京已在200余个城市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各类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及活动。
蓬勃旺盛的需求催生出种类繁多的自然教育落地形式。
记者了解到,当前受到家长欢迎的自然教育类课程,有以夏冬令营形式开展的亲子旅行,以农耕实践、植物观察等为主的户外体验课程,还有以博物馆游学等为主的自然知识讲解课程等。活动场地也从动物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拓展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园、专业营地等场所。
“中国自然教育目前正处于多方探索、百花争艳的阶段。”红树林基金会秘书长闫保华说。
这种探索与实践也为青少年带来了更丰富的成长情境。
参加了一段时间的自然教育实践后,坤坤妈妈明显感觉到,原来横冲直撞的“小霸王”儿子柔软了很多:“虽然经常提醒,但他之前还是会随手乱扔垃圾,时不时揪片树叶。现在不仅自己不这样做了,还会劝说小朋友不要踩疼小草、不要随意捕捉昆虫。”
“人从自然中来,人的本性就是要触摸大自然,触摸泥土。青少年为什么喜爱自然教育?最直观来说,因为自然教育好玩,有参与感、体验感,容易产生成就感。而在和大自然的互动中,孩子不仅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还能收获全方位的成长。”马红介绍,相关调查表明,那些更亲近自然的孩子,更能表现出分享、合作、助人等积极行为品质,同时,他们的情感和行为障碍也更少。
融合发展是中国自然教育的必由之路
尽管是自然教育的“忠实拥护者”,但文文妈在帮孩子选择相关课程时还是“踩了不少雷”。
“培训机构、社区街道、公益组织都在做自然教育,看得我眼花缭乱,也不知道怎么甄别,只好看哪个离得近就去哪个。”文文妈告诉记者,她在“宝妈群”里面也看到过其他家长揭露不正规、不专业的自然教育机构:“交的是自然教育课程的钱,结果就是周末带着小朋友去郊野公园做游戏,问起去过的公园里有什么动植物,孩子竟一无所知,学费不是白交了吗?”
记者调研发现,在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家长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行业发展边界缺失、师资不够专业等问题,自然教育机构收费行为不规范、课程注水等问题也屡见不鲜。
“利益驱使下,确实有一些机构打着‘自然教育’的旗号,干着破坏自然的事情,带孩子捕虫、摘树叶做标本等行为时有发生。”一位资深自然教育从业者告诉记者。
如何规范好刚刚兴起的自然教育行业,使其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让家长可以放心选到优质的自然教育课程?这成为当前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马红看来,一堂好的自然教育课程或者活动,应具备资源、受众和媒介三个要素:“资源就是与自然相关的动植物、地质地貌、水体、历史人文等;受众就是具有丰富社会多样性的集合体,分为未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亲子家庭、特殊群体等;媒介既可以是自然解说员等有专业背景的人,也可以是展示系统、自导式路径、出版物、陈列与展陈、多媒体等新技术。进一步提升自然教育质量,既要不断丰富自然教育环境,还要有更完善的设施和解说系统,有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活动。”
刘健认为,中国自然教育的基本问题、价值理念目前尚缺乏普遍共识,亟须提升公众对于自然教育的科学认知:“在很多人眼中,自然教育就是一次乡村游、亲子游或是动植物科普游,因此在自然教育的选择上也偏向于这些形式,但其实更应该注重的是通过人与自然的沟通,帮助儿童形成社会生活有效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与情感体验。”
“我们调研发现自然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可度、幸福感很高,但流动性很强,很多人只能在岗1~3年就‘跳槽’了。”闫保华建议,要进一步加强自然教育师资的选、育、留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黄宇则撰文呼吁,融合发展是中国自然教育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进一步扩展行业领域,丰富参与主体,创新活动形式,更加紧密地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起来,促进自然教育更好发展。”
X 关闭
2月7日,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A...
科技日报合肥2月8日电 (记者吴长锋)8日...
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
2月8日,当看到中国选手谷爱凌以漂亮的高...
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记者张佳星)记...
人民网北京2月9日电 (记者王连香)记者...
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
科技日报讯 (记者马爱平 通讯员赵鹏跃...
2月2日,海军航空兵某旅组织战备巡逻。刘...
“前方道路遭‘敌’破坏,车辆无法通过。...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产业园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