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民间投资增速走低?居民收入涨了没?解码一季度经济数据背后 天天快播报
2023-04-20 18:22:49    南方都市报

年初以来各地拼经济,抢开局,一季度经济恢复情况如何?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但民间投资仅增长0.6%;消费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特别是餐饮收入增长13.9%;出口表现超预期,同比增长8.4%。此外,物价方面,与当前欧美高通胀相比,中国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3月份CPI同比仅上涨0.7%。

如何看待一季度GDP增速,超预期了吗?投资、消费、出口的整体表现如何?如何提升民间投资信心?中国出现“通缩”了吗?当务之急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此,南都记者采访多位专家进行解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专家

经济恢复超预期,但恢复不均衡

“在疫情因素仍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一季度中国经济复苏持续向好,增长速度超出预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徐秀军对南都记者分析,消费复苏和出口增长都有非常好的表现,相比之下,投资表现较弱。这说明,投资是未来中国经济复苏的关注焦点,也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徐秀军提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经济规模的开放型经济体来说,需要的是稳定向好、可持续的消费,而不是追求短期的、透支未来的“报复型消费”。

湖北省统计局原副局长、省民进原副主委叶青认为,一季度4.5%的GDP增速是与预期相吻合的,也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今年会呈现先低后高的趋势,特别是在去年二季度低基数的情况下,今年二季度增长会更高。他对南都记者表示,“三驾马车”总体表现比较出色,出口增速较高,进口增长则比较低,这是由地缘政治,国际环境决定的。这也体现在进出口区域的变化上,一季度我国对东盟、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增长亮眼,对欧美日韩一些发达国家则是下降的。“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我认为还是要建立比较好的外交关系和外部环境,近段时间中国和法国、德国、巴西等国家的关系发展,都是积极的努力。”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撰文分析,一季度经济恢复超预期,从生产端看主要是服务业的贡献,从需求端看主要是消费的贡献。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回升,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6%。他指出,当前经济恢复呈现出明显的四个不均衡特点:其一,总体数据属于好于结构数据(耐用消费品等增速低);其二,宏观数据好于微观数据(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增速低);其三,服务业好于工业;其四,内需好于外需。

观点

不会发生典型通缩,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下降

近段时间,有关欧美高通胀,中国物价涨幅比较低的情况,学界对于中国经济是否陷入“通缩”有较多讨论。

4月18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回应,国际上通货紧缩的定义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往往还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和经济衰退。但从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看,一季度CPI同比上涨1.3%,保持温和上涨。从货币供应量来看,3月末广义货币M2增长12.7%,保持较快增长。从经济增长情况看,一季度GDP增速4.5%,比上年四季度回升。“整体上都不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他指出,确实今年以来一季度CPI的涨幅在回落。这主要受一些阶段性因素影响,包括季节性因素、部分食品价格走低、能源价格回落、汽车价格特别是燃油小汽车价格下降、地缘政治和疫情影响带来的高基数等。

“一季度的经济形势有效克服了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杨宜勇认为,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都在逐渐修复之中,一些产业恢复势头强劲,顺利实现了一季度的经济开门红。他对南都记者表示,一季度CPI同比上涨1.3%,即使全年也可以控制在3%以内,这个视角的通胀非常温和。至于PPI,他初步预计2023年全年PPI上涨大约接近于零,因此也不会发生所谓的典型通缩。“目前处于中国经济增长处于恢复性的上升阶段,稳中有进,稳中有升,会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好,初步预计完成全年5%的经济发展目标问题不大。”

叶青分析,之所以会有“通缩”的想法,应该跟中国经济的供给能力有直接的关系,生产能力很强,绝大多数产品供过于求,出现通货膨胀是很困难的,所以3月CPI为0.7%是非常低的,这对制造业不利。但一季度CPI为1.3%,放在全球来说,表现是很好的,俄乌冲突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很大破坏,发达国家通货膨胀,价格上涨,CPI增长4%、5%、6%成为普遍现象。他认为,相比之下,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也为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正常创造了条件。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刘迎秋对南都记者表示,“通缩”之说纯属奇谈怪论,从M2较高的增速来看,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理论根据和实践依据。那为什么会出现CPI较低和PPI连续6个月同比负增长的现象呢?“这说明了市场仍然没有进入繁荣阶段,经济复苏还有一段路程要走。”刘迎秋指出,市场的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外部需求,也就是外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都处于不足的状态,不是我们的货币供给不足产生了通缩,而是需求不足产生了物价下降,物价下降不等于通缩。

建议

钱应重点投向民生,提升微观主体信心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撰文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通缩问题,与人们一般意义上讲的通缩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如果不能将这当中独特的原因讲清楚,用一般的解决通缩的方式来应对,将来有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市场上货币充足,但没有流入普通民众的口袋里,老百姓收入没有增加,手里没钱。”

孙立平认为,中国经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二元结构,他暂时总结为“国计”和“民生”。市场上看起来充足的货币,主要去了“国计”的部分,尤其是制造业中的高端部分和政府部门,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项目,尤其是大基建项目,甚至还包括还旧债补窟窿的。而在另一元,即在民生部分流入的就比较少。“因此,这部分就感受不到钱多了。相反,感受到的是失业、收入下降、债务压力、预期变坏。”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收入实际同比增速为3.8%,低于经济增速的4.5%。

孙立平称,我们现在的通缩,不是由货币供应不足引起的,也不是由利率太高引起的。而是一种淤塞型通缩,是足量的货币在二元结构中淤住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打通二元结构,在不能完全打通的情况下,至少重心应该向民生部分。

在分析“钱去哪儿”的问题上,罗志恒指出,新增货币与存量货币并没有大规模涌入商品和服务市场,而是出现了“货币窖藏”现象,因而没有推高通胀。货币流入居民和企业部门之后,只有少部分用于消费和投资,还有很大一部分被储蓄了起来。此前市场热烈讨论的“超额储蓄”问题,背后是居民消费与购房意愿不足;当前M2-M1剪刀差扩大,单位定期存款占比上升等,都反映企业信心和投资意愿不足。罗志恒认为,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同比仅为0.6%,大幅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反映出民营经济对未来的信心仍不足,稳定经济主要依赖以基建投资为代表的政府和国企投资。

关于民间投资的问题,付凌晖18日在发布会回应记者问题时解释,一个重要方面是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因素。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下降13.8%,下拉民间投资增速5个百分点。当然,民间投资面临近期企业效益下滑、市场预期不稳等制约因素。他认为,总的来看,积极推动完善市场环境、积极增加对民间企业的支持将有利于民间投资逐步回稳。同时,随着刚性和改善性合理住房需求的释放,房地产销售出现积极变化,房地产开发投资也有望逐步企稳回稳。

在关于是否“通缩”的问题上,罗志恒认为,当前的物价与经济形势与“通缩”明显不同,当前价格下跌不具备持续性和普遍性,当前经济持续恢复而非衰退。同时他也指出,当前经济恢复基础不牢,仍存隐忧,部分指标反映出经济恢复成色不足,仍要下力气解决总需求不足、微观主体信心不振的问题。从政策举措来看,当务之急是提振微观主体信心而非强力刺激。“无论是当前物价指数较低,还是物价和金融数据背离,反映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即当前经济总需求不足、微观主体信心不振,要继续做好稳增长、稳就业、促消费、稳投资、稳信心等工作。”

采写:南都记者 陈秋圆 莫倩如 宋凌燕 蒋小天 发自北京

X 关闭

往期话题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产业园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